鹿茸
(《本经》)
【异名】斑龙珠(《澹寮方》)。
【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尚未骨化的幼角。
【动物形态】①梅花鹿,又名:花鹿。
是一种中型的鹿。体长约1.5米,肩高约90厘米。雄鹿有角,生长完全的共有四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叉与眉又相距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一叉。雌鹿无角。眶下腺明显,呈裂缝状。耳大直立。颈细长,颈和胸部下方有长毛。尾短,臀部有明显白斑。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腺体,名为跖腺;主蹄狭尖,侧蹄小。冬毛厚密,棕灰色或棕黄色,有白色斑点,夏季白斑更明显。腹部毛白色,四肢毛色较淡,背部有深棕色的纵纹。
大都人工饲养。野生者栖息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附近;冬季多在山地南坡,春秋多在旷野,夏季常在密林。晨昏活动较多。以青草、树叶、嫩芽、树皮、苔藓为食。春、夏季喜食盐。雄鹿每年4~5月脱落旧角,随后长出茸角,外被天鹅绒状的茸皮。分布东北、华北、华东以及西北、西南地区。
②马鹿(《纲目》),又名:赤鹿、八叉鹿。
体型较大。体长可达2米余:肩高约1.2米以上;体重约200公斤。雄鹿有角,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成直角,主干长,稍向后倾斜,并略向内弯;第二叉起点紧靠眉叉;第三叉与第二叉的距离远,有时主干末端复有分叉;角基有一圈隆起,表面有粗糙的嵴突。鼻端裸露,有眶下腺,耳亦大而直立。颈下被毛较长。尾短,有软的尾毛。蹄大成卵圆形,二侧蹄较长。毛色均匀,冬毛厚密,棕灰色,嘴和下颌毛色棕黑,两颊较浅,额上棕色,耳廓背黄褐色。颈上有棕黑色鬃毛,脊背平直,上有一条棕黑色背纹。体侧黄棕色,臀部有黄白色斑。夏毛较短,赤褐色,睑、嘴及四肢内侧苍灰色。
有人工饲养。野生者栖于较大的混交林中,或高山的森林草原。冬季到山谷密林中,夏季常在高山林缘。以青草、嫩枝、树芽为食。喜食盐。雄鹿每年3~4月脱换新角,新角5~6月生长最盛,为茸角。分布东北、内蒙古、西北、西南等地。
以上二种鹿的已骨化的老角(鹿角)、皮(鹿皮)、骨(鹿骨)、骨髓或脊髓(鹿髓)、肉(鹿肉)、头肉(鹿头肉)、蹄肉(鹿蹄肉)、血(鹿血)、四肢的筋(鹿筋)、尾(鹿尾)、雄性外生殖器(鹿肾)、齿(鹿齿)、甲状腺体(鹿靥)、肝管末端的膨大部分(鹿胆),脂肪油(鹿脂)、胎兽及胎盘(鹿胎)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一般分锯茸和砍茸两法。①锯茸:雄鹿从第三年开始锯茸,每年可采收1~2次。每年采2次者,第一次在清明后45~50天,习称"头茬茸",第二次约在立秋前后,习称"二茬茸"。每年采一次者,约在7月下旬。锯时将鹿用绳子拖离地面,迅速将茸锯下,伤口敷"七厘散"或"玉真散",贴上油纸,放回鹿舍。锯下之茸,须立即加工。先洗去茸毛上不洁物,并挤去一部分血液,将锯口部用线绷紧,缝成网状,另在茸根钉上小钉,缠上麻绳。然后固定于架上,置沸水中反复烫3~4次,每次15~20秒钟,使茸内血液排出,至锯口处冒白沫,嗅之有蛋黄气味为止,全部过程约需2~3小时。然后晾干。次日再烫数次,风干或烤干。烤时悬在烘架上,以70~80℃之无烟炭火为宜,烤约2~3小时后,取出晾干再烤,反复烤2~3次,至茸皮半干时,再行风干及修整。②砍茸:此法现已少用,适用于生长6~10年的老鹿或病鹿、死鹿。老鹿一般在6~7月采收。先将鹿头砍下,再将鹿茸连脑盖骨锯下,刮除残肉、筋膜。绷紧脑皮,然后将鹿茸固定于架上,如上法反复用沸水烫,烫的时间较锯茸为长,约需6~8小时。烫后掀起脑皮,将脑骨浸煮一小时,彻底挖净筋肉,再用沸水烧烫脑皮至7~8成熟。再阴干及修整。
【药材】①花鹿茸
又名:黄毛茸、花茸。为梅花鹿的幼角。㈠锯茸:全体呈圆柱形,多具1~2分枝。具1分枝者,习称"二杠",其主枝习称"大挺",挺高14~20厘米,锯口直径约3厘米,离锯口约3厘米处分枝,分枝长10~15厘米,直径较主枝略细。外皮红棕色咸棕色,多光润,表面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较密,下部较稀,分岔间具-条灰色筋脉;皮茸紧贴。体轻,锯口洁白,有细蜂窝,外围无骨质。气微腥,味微咸。具2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4~30厘米;直径较细,多不圆,略呈弯弓形,微向后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线(称"起筋")及突起的疙瘩(称"骨豆"或"钉"),皮红黄色,毛稀而较粗。二茬茸和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毛较粗糙,体较重,无腥气。㈡砍茸:即带有脑骨的茸,亦分二杠、三岔等规格,与锯茸同。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的骨,习称"虎牙"。脑骨洁白无残肉,外附脑皮,皮上密生茸毛。花鹿茸均以粗大、挺圆、顶端丰满、质嫩、毛细、皮色红棕、油润光亮者为佳。挺细瘦、下部起筋、毛粗糙、体重者质次。
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其他地区亦有少量生产。
②马鹿茸
又名:青毛茸。为马鹿的幼角。形状比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称"莲花",三个称"三岔",四个称"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莲花、三岔、四岔为主。东北产的单门,大挺长23~27厘米,直径3厘米许。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细而光亮,质嫩,断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央米黄色,有较细的蜂窝眼,微有腥气,味微咸。莲花大挺长16~33厘米,下部有棱线,而质不老,断面蜂眼稍大。三岔质较老,皮色深,四岔毛粗而稀,挺下部具棱线及疙瘩。分岔顶端多显露光头,习称"捻头"。砍茸则脑骨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两茸间距离较花鹿茸为宽。西北产的多为砍茸,长30~100厘米。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表面有棱,多抽皱干瘪,分岔较长且弯曲,毛灰色或黑灰色而粗长,锯面色较深,上端紫红色,中段以下灰红色,下部灰白色,常见骨质。有腥臭气,味咸。马鹿茸均以茸体饱满、体轻、下部无棱线、断面蜂窝状、组织致密、米黄色者为佳。茸体干瘪、毛粗不全,体较重、下部起筋、断面灰红色者质次。茸体大部分毛已脱掉,显灰白色,或下部隆起疙瘩状,内部灰白色,体重已成骨化者不可作鹿茸入药。
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产东北的称"东马茸",又名"关马茸",品质较优。产西北的称"西马茸",品质较次。
鹿茸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动物水鹿(分布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白唇鹿(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白鹿(分布四川西部)等的幼角亦作鹿茸使用。商品在四川称春茸(水鹿茸)、岩茸(白唇鹿茸)、草茸(白鹿茸),但均属野生,产量很少。
【化学成分】东北产的上、中、下三等鹿茸,顺次含水分12.91%,11.01%,10.82%;有机物60.44%,51.8%,49.07%;水溶性浸出物12%,8.77%,7.02%;醇溶性浸出物2.31%,1.08%,0.89%;醚溶性浸出物1.16%,0.64%,0.61%;灰分26.65%,37.79%,40.11%。灰分中含钙、磷、镁等;水浸出物中含多量胶质。一说尚含极少量的卵胞激素"雌酮"。
【药理作用】①对心血管的作用
从西伯利亚斑鹿的鹿茸中抽提出的鹿茸精,大剂量使血压降低,心振幅变小,心率减慢,并使外周血管扩张。中等剂量引起离体心脏活动显著增强,心收缩幅度变大,并使心率加快,输出量增加;对衰弱的心脏其强心作用特别显著,对节律不齐的离体心脏可使节律恢复,同时使心脏收缩加强加速。鹿茸精口服时对伴有低血压的慢性循环障碍,可使脉搏充盈,血压上升,心音变得更有力。
②强壮作用
鹿茸精为良好的全身强壮剂,它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并能降低肌肉的疲劳。鹿茸对大白鼠的脑、肝、肾等组织,能显著提高其耗氧量。加25%或50%的鹿茸于饲料中,可使小白鼠的体重增加较快,对健康成熟的家兔,口服一定量鹿茸粉末或注射鹿茸浸膏后,经过一定时间,红细胞、血色素及网状红细胞均见增加,用较大剂量能促进血细胞特别是红细胞的新生。马鹿茸0.4,0.5,2.0克/公斤/日连续灌胃14~15天有明显增加大鼠体重的作用。对全身虚弱、久病之后及疲劳等,口服鹿茸精有一定强壮作用。
③性激素样作用
用马鹿鹿茸片配成生理盐水浸液,对去睾丸大白鼠和小白鼠前列腺及精囊称重法和去卵巢小白鼠阴道涂片法试验,证明并无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样作用,亦不能使未孕家兔的卵巢出现血斑,也不能促使雄蟾蜍排精,因此亦不具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日本学者用苏联制鹿茸酊对大白鼠皮下注射,测定动物前列腺及精囊重量,其作用强度在丙酸睾丸酮与对照组之间。用鹿茸精1毫升/100克给予去势雄鼠并无上述作用。
④对创伤的影响
鹿茸对长期不易愈合和一时新生不良的溃疡和创口,能增强再生过程,并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影响氮素及碳水化物的代谢。鹿茸精对头、颈部受伤的家兔,可使异常的脑电波、糖酵解(颈髓部的糖酵解在创伤时受到抑制)、酶活性(颈髓部的己糖磷酸激酶、甘油磷酸激酶、GPT在受伤时活性降低)得到改善;试管内对三羧酸循环无影响,但能促进糖酵解,在脊髓神经匀浆中则使酶消耗增加。
⑤其他作用
用鹿茸精致敏后,再静脉注射,并不引起过敏性休克。鹿茸能兴奋离体肠管及子宫,增强肾脏的利尿机能。用猫的降压实验,证明去睾鹿茸比未去睾者效果略高。
【炮制】鹿茸片:用酒精灯火燎焦茸毛,刮净,以布带扎缠,用热酒从底部徐徐渗入,以灌满润透为度,然后切片、压平、晒干。鹿茸粉:取干燥的鹿茸片,碾成细末。
《本草衍义》:"茸上毛,先薄以酥涂匀,于烈焰中急灼之,若不先以酥涂,恐火焰伤茸。俟毛净,微炙入药。"
【性味】甘咸,温。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酸,微温,无毒。"
③《本草蒙筌》:"味甘咸,气温,无毒。"
【归经】入肝、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②《本草经巯》:"入手厥阴、少阴,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
②《别录》:"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痒(《本草经疏》云:"痒"应作"疡")。"
③《药性论》:"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温酒服方寸匕。又主赤白带下,入散用。"
④《日华子本草》:"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气,酥炙入用。"
⑤《纲目》:"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
⑥《本草切要》:"治小儿痘疮虚白,浆水不充,或大便泄泻,寒战咬牙;治老人脾肾衰寒,命门无火,或饮食减常,大便溏滑诸证。"
【用法与用量】内服:研末,3~8分;或入丸、散;亦可浸酒。
【宜忌】阴虚阳亢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麻勃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肾虚有火者不宜用,以其偏于补阳也;上焦有痰热及胃家有火者不宜用,以其性热复腻滞难化也。凡吐血下血,阴虚火炽者概不得服。"
【选方】①治精血耗竭,面色黧黑,耳聋目昏,口干多渴,腰痛脚弱,小便白浊,上燥下寒,不受峻补:鹿茸(酒浸)、当归(酒浸)等分。为细末,煮乌梅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济生方》黑丸)
②治精血俱虚,营卫耗损,潮热自汗,怔忡惊悸,肢体倦乏,一切虚弱之症:鹿茸(酒蒸)、附子(炮)各一两。上细切,分作四付,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温服。(《世医得效方》茸附汤)
③治虚弱阳事不举,面色不明,小便频数,饮食不思:好鹿茸五钱,多用一两(去皮,切片),干山药一两(为末)。上以生薄绢裹,用酒浸七日后,饮酒,日三盏为度。酒尽,将鹿茸焙干,留为补药用之。(《普济方》鹿茸酒)
④治眩晕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黑花,观见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二:鹿茸,每服半两,用无灰酒三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少许服。(《证治要诀》)
⑤治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茸五钱,附子三钱,草果一钱,菟丝子三钱,茯苓五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温病条辨》鹿附汤)
⑥治小肠虚冷,小便数多:鹿茸二两(酥炙令微黄),白龙骨一两(烧过),桑螵蛸三分(微炒),椒红一两(微炒),附子一两半(炮),山茱萸一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盐汤下二十丸。(《圣惠方》鹿茸丸)
⑦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鹿茸十八铢,桑耳二两半。上二味,以醋五升渍,炙燥渍尽为度,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⑧治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鹿茸(醋蒸,焙)二两,白敛、金毛狗脊(燎去毛)各一两。上为细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济生方》白敛丸)
⑨治尿血:鹿茸(炙)、当归、干地黄各二两,葵子五台,蒲黄五合。上五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芜荑。(《古今录验方》鹿茸散)
⑩治下痢危困:麝香半钱(别研,临时入),鹿茸一两(酥炙)。上鹿茸为细末,方入麝香,以灯心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百一选方》香茸丸)
【临床应用】治疗血液病
取鹿茸内骨髓,用白酒浸渍,制成20%的鹿茸血酒;或从鹿颈静脉内取血放入白酒中,制成30%的鹿血酒。每次10毫升,日服3次。试治血小板减少症21例,11例临床症状和血象均有明显改善;白细胞减少症5例,血象进步者3例,临床症状改善者2例;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症15例,其中7例血象和症状均有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血象和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由慢性苯中毒引起的血液病14例,其中10例服药后眩晕、头痛、乏力、齿龈出血、鼻衄、失眠等症状和血象均有改善。对高血压、肾炎、肝炎及肝功能不正常者忌服。
【名家论述】①《本草经疏》:"鹿茸,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妇人冲任脉虚,则为漏下恶血,或瘀血在腹,或为石淋。男子肝肾不足,则为寒热、惊痫,或虚劳洒洒如疟,或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或小便数利、泄精、溺血。此药走命门、心包络及肝、肾之阴分,补下元真阳,故能主如上诸证,及益气强志也。痈肿疽疡,皆营气不从所致,甘温能通血脉,和腠理,故亦主之。"
②《本经逢原》:"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元虚人,头旋眼黑,皆宜用之。《本经》治漏下恶血,是阳虚不能统阴,即寒热惊痫,皆肝肾精血不足所致也。八味丸中加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为峻补命门真元之专药。"
③曹炳章:"鹿茸,补精填髓之功效虽甚伟,服食不善,往往发生吐血、衄血、尿血、目赤、头晕、中风昏厥等症。考其原因,其人平时多阳旺液燥,贫血亏精,气血乏运,苟服食参、茸,能用份少、服日多,则助气养血,有益无损,虽有余热,亦不为害;若阳虚阴燥之人,再骤服大剂,以致有助燥烁阴之弊。盖茸为骨血之精,通督脉而上冲于脑,其上升之性,故如上述之病生焉。余每遇当用鹿茸之症,自一厘渐增至数分、数钱,每获妥效,此即大虚缓补之义也。"
鹿茸
时间:2011-01-25 16:34:00 编辑:admin 手机版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