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图片_天麻的功效与作用
天麻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赤箭”,因其茎色赤,直立似箭杆,故名。天麻之名首见于《开宝本草》。
别名:明天麻,赤箭。
来源:为兰科多年生寄生草本食菌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寄主为密环菌。野生于较湿润的林下腐植质土壤中。现各地引种栽培。
产地:生产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等地。此外,西藏、吉林、辽宁、甘肃、河南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冬春两季擦挖,冬季产者称“冬天麻”,春季产者称“春天麻”挖出后除去地上茎及附着得菌素,洗净泥土,及时擦去环节上的鳞叶及粗皮,随机用清水或白矾水微浸,以防变黑,再蒸透,取出晾干或烘干。在烘干过程中,天麻受热膨胀,可用竹针刺破压扁,以防空泡。
性状鉴别:块茎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大小不一,长5~15厘米,宽2~7厘米,厚0.3~2厘米。表面有黄白色或淡棕色,半透明,上端有茎痕,或红黄色的芽,习称呼“鹦哥嘴”或“红小辫”,下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全体多纵沟,并有擦落鳞叶形成的节状环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状,淡黄白色或淡棕色。未蒸透者中间略有白碴,有时显裂隙。气微,味甘,微辛。
春麻与冬麻两者性状类似,唯冬麻肥厚呈油浸色,半透明,皮面光滑,皱纹较少,偶有鹦哥嘴但较短,坚实沉重,不易折断,断面明亮,如蜡状平坦。
以体大,肥厚,色黄白,质坚实,断面明亮,无空心者为佳。习惯认为冬麻优于春麻。
主要成分:含香草醇,香草醛、甙类、粘液质和微量氧生素A类物质。
功效与作用:祛风镇痉挛,其作用镇静、镇痛、抗惊厥。实验证明,天麻能提高点击痉挛的阈值,又能制止豚鼠实验性癫痫的发作。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经。
功能:平肝熄风,定惊。
主治:眩晕头痛,惊痫抽搐。
临床应用:为治疗眩晕,头痛的要药。其性虽微温,但不偏于发散,也不偏于滋补,在适当配伍下,内风、外风都可治疗。
1、用于治疗眩晕,尤其肝虚、肝风所致的眩晕,效果较好。前人的经验说,“眼虚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现代应用天麻治疗见证肝虚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耳源性眩晕(即美尼尔氏综合症)和一般体弱所致的眩晕,取得一定效果,常配钩藤、菊花灯,方如天麻钩藤饮。痰湿较重者配半夏、白术,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见半夏项下)。
至于血虚(如贫血)所致的眩晕,一般以补血为主,不宜多用天麻,以防其温燥之性进步伤阻。必需试用时,只能加载补血剂内,酌情服四、五服便止。
2、用于治疗头痛,尤其与肝风痰湿有关的偏头痛,效果比较确实,常配地龙、白花蛇、白芷、川芎等加强祛风镇痛作用,方入偏头痛汤。
3、用于风寒湿痹(偏重湿痹)肢体麻木瘫痪,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常配秦艽、羌活、牛膝、杜仲等。
4、用于抽搐,配其他熄风止痉药,如治破伤风配南星、白附子;治“流脑”、“乙脑”等传染病引起的脑神经刺激症状,配全蝎,僵蚕等,方入天麻驱风汤。
使用注意:1、与钩藤比较两者功用大同小异,都能治头痛晕眩,且常同用。其区别是:钩藤甘寒、偏于治因热而生风的头痛晕眩,天麻甘温而燥,偏于治风寒夹有痰湿引起的头痛晕眩;
2、如无天麻,可酌情选用下列其中一组药物代替:1、白蒺藜加钩藤;2、川芎加羌活、首乌、防风;3、土天麻。
用量:3~9g。
处方举例 :1、天麻钩藤饮:天麻9g,钩藤18g(后下),石决明18g(先煎),栀子6g,黄芩9g,杜仲12g,牛膝15g,夜交藤12g,茯神9g,益母草15g,桑寄生15g,水煎服。
偏头痛汤:天麻15g,白芷12g,川芎9g,白花蛇9g,僵蚕6g,连翘9g,蝉蜕3g,竹茹6g,栀子6g,葛根6g,茵陈9g,水煎服。
注:1、天麻属于食菌植物,无根,也无正常的叶片,有极度退化的膜质鳞叶。全体不含叶绿素,依靠密环菌的养分生长。没有这种菌,天麻就不会生繁。
2、天麻是一种名贵药材,常有以下品种为伪充:
①茄科植物马铃薯(洋芋、土豆)的块茎、煮熟晒干。唯不具环节纹,亦无鹦哥嘴和凹脐,咬也不脆。
②羊角天麻,又名猪肚子,产于四川温州地区,甘肃亦产,原植物为菊科双舌蟹甲草或羽裂蟹甲草的根状茎。其形状各异,大的似纺锤形,小的形如橄榄。外皮黄白色,上有棕褐色小点(须根痕)。并有横环节。质坚体轻,断面多中空,角质状,当地农村常以此代替天麻药用。
③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根,刮去栓皮,煮熟晒干者。呈圆锥形,略似白芍。全体有细纵纹,并有残留稀疏的须根痕,顶端有茎基痕。质坚实,断面角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