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功效与作用_蜈蚣图片

来源:中药大全166503阅读

蜈蚣图片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天龙。

来源:为蜈蚣科节足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全体。野生及养殖。为夜行性肉食动物。喜栖居于石隙下及朽木间或潮湿阴暗地带。

产地:主产于湖北、湖南、浙江、此外江苏、河南、安徽、陕西、四川等地亦产。

性状鉴别:呈扁长条形,长约14~16厘米,宽0.6~1厘米,全体由22个同型环节构成,头部红褐色或青褐色,有触角及毒钩各一对。背部黑绿色,光亮,有两条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色,皱缩,每节有足一对,生于两侧,向后弯曲,黄色或红褐色,末端有尾脚一对,细长如尾,多已脱落。断面有裂隙或空虚。稍有腥气,并有特殊刺鼻臭气,味辛而微咸。

以条长,头红,身黑绿,完整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类似蜂毒的两种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

药理作用:熄风镇惊,其作用为:

(1)抗惊厥。作用比全蝎强。

(2)降压。临床观察初步发现10%蜈蚣酊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降压作用,但尚待进一步的试验和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炮制:剪断,生用。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入肝经。

功能:祛风镇痉,攻毒散结。

主治:惊痫抽搐,破伤风,中风口?,瘰疬疮毒,蛇虫咬伤等症。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破伤风和小儿急惊风,取其有较强的止痉作用,配全蝎作用更好,或用蜈蚣散亦可。

(2)用于治疗面神经瘫痪(口眼歪斜),以蜈蚣2条,研末,用防风5g煎汤送服,或配全蝎、钩藤白附子、僵蚕,水煎服。

(3)外用治疮疡、瘰疬、蛇虫咬伤,一般可用蜈蚣干燥粉末加入等量甘草末,调蜜蜡外涂。

如为化脓性指头炎(俗称“蛇头缠指”)可用蜈蚣1条熏干,研末,用生鱼胆汁(或猪胆汁调匀敷涂,效果较好)。

如为足趾坏疽和溃疡(俗称“臭田螺”)可用蜈蚣浸茶叶,涂患处。

(1)一般认为蜈蚣入药宜带头足,去之则药力不全。

(2)蜈蚣与全蝎比较:镇惊止搐之力,蜈蚣大于全蝎,一般抽搐可用全蝎,严重抽搐痉挛,用蜈蚣或蜈蚣全蝎同用;蜈蚣辛温,抽搐而不偏于风寒者较适合,全蝎辛平,抽搐而偏于热者较适用;又蜈蚣外用治肿毒之力较好,为全蝎所不及。

(3)蜈蚣有毒,前人有谓“蜈蚣性猛悍,能令血液化燥”,因此,得效后即应停用。孕妇慎用。

用量:入散剂0.9~2.4g,入煎剂1~5条。

处方举例:蜈蚣散(即蜈蚣星风散,《医宗金鉴》);蜈蚣6g,制南星7.5g,防风7.5g,鱼螵9g,共为细末,每服6g,黄酒调下(或温开水送服),一日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