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教你煎中药的正确方法,这个步骤让药效更佳
煎中药是一门技术活,方法不正确会导致中药的药效大大减小,那么煎中药的正确方法是怎么样的呢,煎药的用水量、煎煮的顺序以及火候时间都要拿捏得当,下面中药大全带大家来学习下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1、用水
我们大家在煎药时很少考虑选什么水的问题,其实水在煎药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张仲景的方书当中,有的方要求用清浆水煎药,有些方要求用甘澜水、泉水煎药,甚至还有要求用井花水煎药,每一种不同的情况都有很深刻的用意。不同种类的水、不同地方的水煎出的药效都有一定的差别。现在大都是用自来水、井水、泉水来熬药,只要水质洁净即可。自来水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标准就可以了,如果考虑到残余氯的问题,将自来水在容器内放置数小时再用来煎药,即可明显减少氯的含量。另外不可用热水浸泡中药,因为在药的表面可以生成一层膜,影响有效成分的析出。
2、 加多少水
一般而言,头煎的水量以没过药面二横指或手掌约3厘米为宜。实际操作应用时,仍要从药材的质地、剂量、效用,及服用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酌情增减。对于一些吸水性弱的矿物、贝壳类药材及芳香解表剂(如桂枝汤、银翘散)等,不宜多加水,以淹没药材为度。吸水性较佳的药材(如茯苓、山药)及植物花、叶类(如旋复花、桑叶、枇杷叶)等,应适量多加些水。质地坚硬黏稠,需要久煎的药材(如龟板、黄芪)及滋补调理药剂(如六味地黄汤)等,因煎药时间延长,所以必须多添加水量。
第二煎因免去了头煎药材吸水量的部分用水,因此,二煎水的添加量通常只要浸没药材即可。
PS:煎药时不宜频频加水,这不利于药物的分解。若药物吸水膨胀,水被吸尽,可酌情加点开水。
3、药物的煎煮顺序
拿到方剂,先要看有没有特殊药,药剂内凡注明“先煎”的药物,多是矿物、动物、贝壳或坚硬药物,这些药物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所采取先煎的办法,用武火加热至沸,煎10~15分钟后,再放入群药。“后下”药属于清热解表药,含有挥发性成分或组织疏松的药物,不宜久煎,否则药效成分随之挥发而减低疗效。“后下”的药物在群药将要煎好时放入再煎5~10分钟即可。“布包煎”的药大多是含有黏性成分或粉末药物,以免糊锅底,有绒毛的药物容易刺激咽喉,如旋覆花。“熔化”(烊化)药物则用煎好汤药溶解内服。“冲服”是用煎好的汤药送服或用温水冲服。
4、火候及时间
一般先用武火(急火)煮沸后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状态,直至达到煎药要求。每付药一般煎2次,时间依药物属性决定,煎中药的正确方法还得根据药物类别来定。
轻辛发散药:此类药物大多为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多系花、叶、全草等,其性轻扬发散,味芳香,含挥发油较多,故煎药时间要短,因此煎煮时间头煎从沸后再煎10分钟左右,二煮沸后5分钟左右。
滋补调理药:此类药物大多为调补人体气血阴阳滋补药,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故煎药的时间最长,头煎从沸后再煮30分钟甚至60分钟,二煎煮沸后20~30分钟。
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二煎煮沸后10~15分钟。滤取药汁要趁药液未冷时过滤最佳,用两层干净的纱布蒙在碗上,再进行滤药可保证药液清澄。
5、药量及浓度
煎中药时,药液应保持一定的“量”。一般而言,中药的煎出量应保持在400~500毫升之间。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中药煎得越浓效果越好,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煎的时间长些,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都煎出来,溶于汤里。其实,这样的认识有失偏颇。
实际上,煎中药是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饮片中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析出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因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其次,过分浓缩的药汁又会加重苦味,给患者服药带来困难,服药后会产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PS:药渣可以再用
在家里煎好的汤药,常会出现絮状沉淀物,其实这既不是渣,也不是清汤,而是发挥药力的一层药液。喝前可以摇一摇,将这一层絮状沉淀物摇匀服用。
结语:此外,药渣也可以再用,把煎到第三遍准备扔掉的药渣再放些水,煎十几分钟之后,把药汤倒出,用这药汤泡下一服中药,这样做不但更容易把药味泡出来,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药效,煎中药的正确方法你学会了么。